清華大學 肯亞國際志工團
  • 首頁 Home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歷年成果 ACHIEVEMENTS
    • 成員 Meet The Team
    • 國家介紹 Kenya
  • 網誌 Blog
  • 分享愛心 Sponsor
    • 贊助我們 How to Sponsor
    • 物資及經費需求 What We Need
    • 回饋方案
    • 企劃書 Proposal Download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 感謝單位 Sponsor List
  • 影音紀錄 Records
    • 2016
    • 2015

《服務心得》系列|工院17 郭家宜

11/9/2017

0 Comments

 
一、 
   「十四個來自清華裡各種科系、個性迥異的人,要怎麼日夜相處超過四十天的時間呢?」一直是出團前我很害怕,更抗拒思考的問題。

     成團前期,例行會議在每個禮拜四的晚上舉行,而一周也只有這短短的三、四個小時會和其他人碰到面,當時的我在想,開會頻率這麼低的我們,真的是即將在六、七個月之後,去到肯亞教當地的高中生使用電腦的志工們嗎?到了中後期,海運和課程同時需要追進度,全部人一起花了好幾個晚上的時間才終於將所有事務完成,那段期間整個團隊忙的暈頭轉向。但也只有在那時,我們才會在一個禮拜之內見面超過一次,才覺得似乎和這群人似乎又熟悉了一點。
     我是喜歡團體生活的,也喜歡和不同的人交際、相處,只是我更需要在每一天認識不同的人之後,有自己的時間,可以讓我細細品嘗這些人和自己的不同,或是愛上那些差異。我想,這就是我會害怕的原因吧?害怕要以最快的速度吸收那些差異,甚至沒有時間可以消化。只是啊,人和人相處怎麼可能不吵不鬧呢?我們的確有爭執、覺得不能認同某某人的時候更是多,但這些情緒卻也是讓我們熟悉彼此最快速的催化劑。當選項有十四種時,免不了有衝突,但最棒的是選項們彼此互補所產生的最佳解。
Picture
Picture
二、
​     在當地的生活一切都很不一樣,就連例行會議的流程也不一樣。第一次在當地的會議,文生說:「在當地和在台灣最大的不同,就是會議結尾要增加『心得分享』的議程。」就是這句話,讓我真正意識到:我在肯亞了。

     我從來都沒有寫日記的習慣,甚至連行事曆都是斷斷續續的紀錄,生活中常常充滿著:「我發生過這些事嗎?」、「我有經歷過嗎?」這類的疑問。因為有了這個新的作業,讓我時時刻刻強迫自己用心體會周遭所發生的一切,包含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還有每一個地方,更為這趟旅程增添了許多色彩。我想,起初的確是為了應付會議吧,但到最後我才發現,在無形中,自己已經養成了更深層思考的模式,還有如何盡情的享受生活。
三、
     繁華程度不輸台北的首都Nairobi,有著商品玲朗滿目的超市、充滿現代感的高樓大廈、打扮時髦的當地人;我也還記得在Nakuru的某一晚,下了好大一場雨,馬路上全是湍急小河流,水多到甚至讓我開始擔心當地的排水系統是否完善,會不會我們無法安全回到住宿的地方?好多在肯亞所經歷的事,不斷的推翻我對非洲的想像。當然也有許多讓人接觸到會震撼、或是感到心疼的事情,像是:被老師們拿著竹子追打的學生、因為沒有鞋子穿腳腫脹變形的婦女、為了提水拿著各種容器奔波的居民……,這些對我們來說無法理解的生活,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卻是習以為常的發生著。
四、
     途中我們曾再訪第一間學校-Christ the King,那時的心情是五味雜陳的。一方面期待回到那最熟悉也最自在的地方,一方面卻希望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就好。因為我們很清楚,一會兒的時間,我們就又要再離開了。其實心裡是非常不好受的,對於那些我們再訪,未來卻再也不會相見的地方和人們。
     一路上我們不斷的在道別。照理來說,隨著次數增多應該要很熟練的,但越接近旅程的結尾,每一場道別的氣氛越來越沉重,因為我們都想著:「眼前的這些人,這一生或許不會再見了。」
Picture
五、
     有句話說:養成習慣只要21天。
     我們待在肯亞的時間整整有43天之久,這足以讓我們習慣肯亞的一切,甚至是愛上這片土地。截然不同的食物風格、開車窗迎面而來的漫天飛沙、路邊自由走動的動物們、極大的日夜溫差、夜晚的滿天星空、沒有交通號誌卻充滿麵包的馬路,當然還有時間觀念的不同……,種種的差異與不適,都隨著我們在這裡的日子一天一天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們也是肯亞人,而肯亞就是這樣。」的錯覺。
     還記得回到台灣後,家人問我:「如果再給妳一次機會,妳會去肯亞嗎?」,我想了想,告訴他們:會。其實當時在我心裡,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法。一種是:如果重新選擇,妳願意嗎?另一種則是:如果還有機會,妳願意二次到肯亞嗎?但不管是哪一個問題,我想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在踏上肯亞的土地之前,坦白說,不論是旅遊或是為了其他的目的,這是一個我從來沒有列入考慮的地方。就和一般人一樣,有著對於各種未知的擔憂以及害怕。但來到這裡以後,我發現肯亞不過是另一種風味的台灣,處處都充滿著會讓人感動的因子,也就等於是我的另一個家啊!教會我思考、成長、茁壯,還有蛻變的家。
     隨著工作手冊上的行程表一天一天的劃掉,到了最後一頁只剩下十四天時,才意識到我們是真的要離開了。旅程中也有過好多次感到脆弱想家的時候,我曾經以為自己不會捨不得離開肯亞,但當最後一天坐在候機室等登機時,心裡頓時冒出一陣酸楚,是極度想落淚的那種感覺。
     副領隊Anita常說:「這是一項服務學習計畫」。我想服務之所以會和學習綁在一起,是因為服務帶來學習,學習則帶來成長和改變。透過親身走出去的經驗,會發現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的不同,而那些經驗會使我們更加柔軟,所遭受的衝擊也會成為小小的能量,在不經意的時刻支撐著我們。
     我相信善良是一種選擇。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資源並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一個自己或別人覺得很厲害的人;而是站在一個不陡峭的高度,選擇做一個能夠回饋的人。我知道,「參與這次的服務計畫」,一定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的決定。

Picture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图片
    本網站之文字及影音創作皆屬於清華大學非洲志工團及台飛協會共同擁有並保留一切權利。歡迎以推廣志工服務為目的轉載,惟請標示出處來源,如有其他利用請聯繫我們,謝謝

    Categories

    All
    2015肯亞團大小事
    2015肯團有話要說
    2016肯亞團大小事
    2016肯亞團有話要說
    2017肯亞團大小事
    2017肯團有話要說
    肯亞二三事

    Archives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Powered by
  • 首頁 Home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歷年成果 ACHIEVEMENTS
    • 成員 Meet The Team
    • 國家介紹 Kenya
  • 網誌 Blog
  • 分享愛心 Sponsor
    • 贊助我們 How to Sponsor
    • 物資及經費需求 What We Need
    • 回饋方案
    • 企劃書 Proposal Download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 感謝單位 Sponsor List
  • 影音紀錄 Records
    • 2016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