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 肯亞國際志工團
  • 首頁 Home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歷年成果 ACHIEVEMENTS
    • 成員 Meet The Team
    • 國家介紹 Kenya
  • 網誌 Blog
  • 分享愛心 Sponsor
    • 贊助我們 How to Sponsor
    • 物資及經費需求 What We Need
    • 回饋方案
    • 企劃書 Proposal Download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 感謝單位 Sponsor List
  • 影音紀錄 Records
    • 2016
    • 2015

《肯18》服務計畫|電腦維護工作坊

10/10/2018

0 Comments

 
Picture

計畫起源

       2017清大肯亞國際志工團於服務計畫期間,在Nyeri地區執行服務計畫時,臨時被校方強制結束服務,並要求離開學校。2018年,團隊於籌備期與Nyeri地區的學校聯絡時,狀況不佳,最終導致團隊無法順利前往原先預計服務學校。與2017團隊交接時所獲得的資訊,團隊在Nyeri地區遭到抵制,因此期望藉由本計畫,展現團隊往年服務成果以及長期以來的服務目標,釐清肯亞當地對於團隊的疑慮。
​

     同時,為建立團隊與肯亞當地更穩固的連結,團隊希望藉由與Dedan Kimathi University of Technollogy的合作,進一步與過去曾執行服務計畫的學校,保持穩定合作關係,並在資訊教育上,為他們提供長遠的支持與協助。

計畫目標

  1. 展現本團隊過去三年服務成果,分享建立電腦教室與進行資訊教育服務的經驗。
  2. 與Dedan Kimat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Hub成員交流,分享電腦檢修知識與技能,發想關於電腦教室的建立與電腦常見故障情形的改良。

計畫內容與執行

        本計畫於2018/07/13,自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於Dedan Kimat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舉辦一整天的工作坊活動。上午共安排三堂課程,包含講述電腦教室建立需求、電腦教室建立與電腦故障排除經驗分享,下午則安排為時三小時的創新討論會,由團員與 DeHub成員共組小組,討論題目包含:如何建立完善的電腦教室與資訊教育課程、如何改良電腦過熱情形、如何在社區建立可獨立運作的電腦教室等。

執行所遭遇的困難

        最初計畫方向與目標客群不明,由於台灣與肯亞辦活動的認知與所重視的細節較為不同,因此在兩方溝通上有落差,團隊內部人員資訊亦不對等,導致計畫方向因各項因素持續變動,以致整體時程拖延,間接影響講師與團隊準備不夠充分,工作坊課程內容直到活動舉辦前一周仍未定案,導致活動當天課程呈現不夠完整。
    
        雖然團隊以於工作坊舉辦之前,勘查場地兩次,但仍對場地不熟悉,器材上準備有缺漏,人員配置亦無法事先安排。
    
        由於本計畫小組成員較缺乏資訊工程相關背景,因此在編製課本、安排課程上較有困難,較難以評估計畫成效,亦導致內部工作效率較低。

計畫檢討與建議

        未來若欲與肯亞方合作共同舉辦活動,團隊聯絡窗口與負責人建議為同一人,確保資訊流通清楚,且溝通層面要注意細節,確認雙方理解一致。

        活動內容或目標,與小組成員背景兩因素應互相參酌,使付出成本與效益達一致,而不使成員負擔過重的計畫需求,而效益不彰。
0 Comments

《肯18》服務計畫|Bishop Okumu Secondary School LAN program

10/10/2018

0 Comments

 
Picture

計畫背景

        Bishop Okumu Secondary School為2016年的服務學校,曾於該校進行電腦教室架設及資訊教育計畫。經2017年領隊與本團隊對該校之評估,並與當地專業人士討論後,決定於本次服務期間回訪該校,並為其建立輔助教學的區域網路系統、以及安裝硬體廣播系統,串聯所有電腦以利電腦教室的管理,增加教學的便利性,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能更方便地將示範畫面廣播於學生端電腦,減少學生不當使用電腦的情況發生。此計畫與Dedan Kimat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Dehub成員合作,以提升執行效率與建立當地互助之社群網絡。

計畫目標

  1. 架設區域網路,以利電腦教室教學管理;未來校方亦可再升級連接網際網路。
  2. 安裝硬體廣播系統,使老師教學更為方便,且有效控管學生端電腦。
  3. 舉辦教育工作坊培育種子教師,講述廣播系統與區域網路的使用方法,並示範教學模式。期望將背景知識留下,達成知識傳遞與電腦資源長遠運用。

計畫執行

        自2018/07/21起至2018/07/25,區網小組與Dedan Kimat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的Dehub成員至Bishop Okumu Secondary School進行區域網路與廣播系統施工。執行內容包含安裝配線盒及網路線,並逐一將電腦與交換器與硬體廣播系統串聯,最後測試電腦連線狀況、維修故障電腦。
        同時亦於07/25上午舉辦三小時的教育工作坊,課程內容包含介紹硬體廣播系統使用方法、區域網路檔案共享以及基本網路架構,協助老師熟悉設備的運用,也提供校方未來規劃電腦教室可發展的方向。

計畫成果

        24台電腦全部成功連線,整體操作流暢,區域網路與廣播系統功能皆可正常運作。教育工作坊導亦進行順利,幾乎全校老師皆有出席,相信該校老師為來能善用此系統,使學生有更好的學習品質與體驗。

執行所遭遇的困難

        由於2016年所捐贈的電腦中,有多台主機已經嚴重毀損,導致無法連接區域網路以及廣播軟體。因此小組於架設社區網之前,先進行維修並汰換部分電腦,也導致工程增加而進度延後。

        同時,服務前期持續遇到地區性頻繁跳電的情形,因此無法得知學校電力設施負載量,因此也無法評估需更換的電腦數量,亦無法按進度測試網路線是否正常運作,導致配線與架設工程拖延。後期校方決議租用柴油發電機以提供緊急備援電力,不過之後電力漸趨穩定,最終並無使用發電機。

        進入區網工程後,於製作網路線時,發現儘管按照標準做法製作,但仍無法使電腦與交換器連線成功,在考慮效益與成本後,決定改由直接購買網路線,並以串接的方式解決此問題。

計畫檢討

        本次計畫整體較晚成形,於台灣行前籌備期間來不及提供公關股物資清單,無法以募集方式取得物資。而本次計畫所使用的硬體廣播系統價格較軟體系統高,在效益上應加以評估。

        在計畫分工方面,因本組計畫執行的組員皆無區域網路基本背景知識,而與2017團隊交接傳承的經驗有限,以至於實際工作項目無法預先分配,導致執行現場效率較低。

         又,根據過往成果報告書能取得的學校資訊有限,未能了解校方執行資訊課程的實際情況,例如電腦教室使用頻率、上課情形與學校斷電頻率等,且事先溝通學校電腦狀況時過於籠統,導致無法事先正確評估學校現況,安排更為完善的準備工作。

未來建議

        基於效益與預算上的考量,未來如果有電腦教室廣播系統的計畫,建議以軟體為優先選擇,且計畫所需要的物資建議先於在台灣準備齊全。
0 Comments

《肯18》服務計畫|St. Mary's Nyamarimba Girls Secondary School

10/10/2018

0 Comments

 
Picture

學校簡介

地址:P.O. BOX 185, Pap Onditi 40111
服務日期:2018.07.23─2018.07.27

1. 學校概況

        本校為住宿學校,僅有少部分住在附近的學生沒有住宿。校內其他設施包含實驗室、福利社、餐廳,同時校內有眷養牛和羊,並且有一小片玉米田。

2. 教師概況

        現任校長今年剛到職,校內共有20位老師,有學校自聘也有政府派任。目前因無電腦課程故尚未聘請電腦老師。

3. 學生概況

        本校為女校,共有四個年級,Form1至Form4。除Form2只有一班以外,其餘三個年級各有兩班,分做East和West。各年級人數如下:
Form 1:85人
Form 2:55人
Form 3:85人
Form 4:75人

資訊教育計畫

1. 原電腦資源概況

        校內原本沒有電腦教室,而是經與團隊洽談合作後,重新建置。教室內有桌椅,以及足夠的插座。

2. 計畫執行

       本團隊於本校進行為期五天的資訊教育計畫,包含新建電腦教室、捐贈38組電腦(包含主機、螢幕、鍵盤及滑鼠)、15台筆電、1台投影機、電腦相關耗材(轉接頭、隨身碟、電源線、VGA線等)、1台Resberry PI,以及24本團隊製作的電腦課本。

      本次建立電腦教室前建立一套標準流程,如下條列:
一、架設器材需求:延長線10-12條、電氣膠帶、剪刀、螺絲起子、內含課程資料包的隨身碟、轉接頭、抹布
二、關上教室總電源,配置延長線
三、根據延長線拉線距離,分配裝有電腦的箱子擺放位置,並確認數量
四、先由課程股開箱組裝作為範例,再分配團員組裝其他電腦
五、切換主機可承受電壓為230伏特
(由於肯亞供電電壓高於台灣,若無切換將會在開電源之後因電壓過高燒壞電源供應器)
六、打開教室總電源,檢查所有主機、螢幕、滑鼠、鍵盤與投影機是否可用,以及教室是否能供應所有設備穩定電力。
七、清除紙箱與垃圾,收集氣泡紙,清點剩餘轉接頭與線材數量
八、每台電腦灌入課程用資料包

        由於本校單一班級學生人數較多,每堂課助教會安排1~3位學生共用一台電腦,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操作。

        於本校服務期間,遭遇多次無預警斷電的狀況,以致有主機因此損傷。由於過度頻繁的斷電、再復電情形相當容易損壞電腦,因此在本團隊的建議下,學校於團隊服務期間已自行添購2台UPS不斷電系統,以延長電腦使用壽命。

3. 學生概況

 (1)學生起始電腦程度
        由於本校與團隊合作之前,尚無電腦教室,因此亦無法將電腦課程排進課表當中,且幾乎所有學生家中並無電腦,所以學生基本上並無使用電腦經驗,對電腦的基礎認識亦不足。

(2)電腦課程規劃
        所有年級的課程都從基礎操作開始(電腦與我、鍵盤與打字練習、網際網路和防毒的認識);軟體應用以Microsoft Word與 Microsoft  Excel為主,有些班級則視時間排入Power Point、Publisher以及Scratch課程。

(3)學生學習概況
        由於學生大多不曾使用過滑鼠與鍵盤,因此基礎操作課程上,安排較多的課堂時間指導學生,以及較多的練習次數,協助學生熟悉基本的使用。而學生學習速度大多很快,態度也算積極,多次使用後有明顯的進步。
        在軟體應用課程上,因多位學生共用一台電腦上課,為讓每位學生都能有機會實作,因此僅以基本功能介紹為主,並無安排學習較困難的軟體運用技巧。

​4. 教師概況

(1)教師起始電腦程度
       大部分老師都具有基礎打字能力,部分老師曾於大學階段上過基礎電腦課程,會使用簡單文書軟體(Word、 PowerPoint),但對於軟體的進階功能則較不熟悉,亦較少(或不曾)使用過 Excel與Publisher。

(2)電腦課程規劃
       教師課程部分安排了Computer Maintenance、Microsoft Office系列(Word、Power Point、Excel、Publisher)、程式軟體Scratch以及Resberry PI功能介紹與實作。每門課程安排一至兩堂,共14堂課。

(3)教師學習概況
        老師大多視時間許可前來上課,因此每堂課參與的老師與人數皆不太相同。而老師之間的電腦程度差異較大,所以講師與助教於課堂上花費較多心力協助每位老師跟上教學進度。大部分老師皆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及熱忱,能達成講師預定的教學目標。

文化交流

1. 文化課程

        本團隊服務期間,因逢肯亞期末考試週,課表較為緊密,因此在以資訊教育優先的情況下,並無安排獨立課堂的文化課程,而是改利用每堂課電腦課的時間,加上台灣文化介紹或範例,向學生與老師分享台灣。內容包含台灣地理位置、台灣美食以及中文招呼語等,讓學生在學電腦的同時,也能認識台灣文化。

2. 明信片交流計畫

        本團隊於本校進行「明信片交流計畫」,由公關股攜帶於在台灣籌備期間所募集的100張台灣特色明信片,上有來自台灣高中生、大學生所寫的文字,包含給予肯亞學生的祝福、或是分享自身經歷與台灣文化。團隊將此明信片發放予本校學生與教師,並邀請他們一對一回信給台灣的學生,藉由一張小而精緻的明信片,搭起兩國人民的交流。
0 Comments

《肯18》服務計畫|St. Xavier's Secondary School

10/10/2018

0 Comments

 
Picture

學校簡介

地址:Nakuru, Moi Rd. ,Nakuru, Kenya (P.O. BOX 618 20100)
服務日期:2018.07.02─2018.07.10


1. 學校概況


St. Xavier's School 包含Nursery school、Primary school以及Secondary school三間學校,除了 St. Xavier's  Primary school 隸屬政府,其他兩所皆為教會支援的日間私立男女混校。
St. Xavier's Secondary School並非住宿學校,因此校內並無宿舍。校內其他設施包含圖書館一間、實驗室一間、電腦教室一間以及一座水塔。另有兩台印表機,一台投影機。

2. 教師概況

共有15位老師,皆為學校自聘,含一位電腦老師。

3. 學生概況

共有四個年級(Form1~Form4),一個年級一個班,一班約40人,全校共150個學生。

資訊教育計畫

1. 原電腦資源概況

        學校內有一間電腦教室,原有電腦8台,機型較為老舊。另外電腦教室內有足夠插座,且已設置投影區,牆上有特別漆過白漆。

2. 計畫執行
​

       本團隊於本校進行為期七天的資訊教育計畫。包含建立電腦教室,並捐贈42組電腦(含主機、螢幕、鍵盤及滑鼠)、26台筆電、1台投影機、1台樹梅派(Rasberry PI),以及電腦相關耗材(轉接頭、隨身碟、電源線、VGA線等)與35本由團隊製作的電腦課本;同時進行課程服務,指導教師及學生使用電腦與軟體應用。在電腦總數部分,每一班級單獨上課時,班級內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獨自使用一台電腦,只有一個班級人數超過40人,才有兩人共用一台的情形。

3. 學生概況
​

(1)學生起始電腦程度
        校方原先在日常課表內便有安排電腦課程,Form1和Form2為必修科目、Form3和Form4則為選修科目,因此學生大致上已有使用電腦經驗。
        然而原先因電腦數量不足,教學上使用課本居多,以理論講述為主,多數學生缺乏實作練習,因此對軟體的實際操作較不熟悉,少數家中有電腦的學生則較有軟體使用經驗。

(2)電腦課程規劃
        Form1與 Form2的課程包含基礎操作(電腦與我、鍵盤與打字練習、網際網路和防毒認識)與軟體應用(Microsoft Offive系列:Word、Excel、Power Point、Publisher,與程式軟體Scratch)。
        由於校方表示Form3與 Form4已有較好的電腦程度,能流暢使用滑鼠鍵盤且連續打字。因此配合校方需求,在課程安排上直接進入較高階的軟體應用,包含Microsoft Office系列與程式軟體Scratch,並加深課程的難度,希望學生學習更多軟體運用的技巧。

(3)學生學習概況:
        由於學生多數具有基礎,因此大部分課程都能順利教完預定進度,甚至增加課堂內容,盡可能讓學生熟悉各種軟體的操作技巧。
        學生的學習狀況相當良好,大部分都能自行跟上講師進度,僅有少部分須由助教加強引導,而課堂練習的成果不僅符合講師要求,有不少學生能舉一反三,以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如PPT、Publisher、Scratch等課堂作業練習)。
        在課堂回饋上,學生對於課堂大多給予正面評價,認為學習相當有收穫,也有不少學生提到希望能學習更難的操作與技巧。

4. 教師概況

(1)教師起始電腦程度
          以下細分為四項目分述:
  • 打字能力:幾乎所有老師都擁有良好的打字能力。
  • Microsoft Word:大部分老師都熟悉基礎功能。
  • Microsoft PowerPoint:僅校長與電腦老師曾使用PPT進行教學,因此熟悉大部分功能且能製作完善的簡報,其餘老師皆未曾使用過。
  • Microsoft Excel:僅電腦老師會使用Excel,其餘老師皆不曾使用過。
           電腦老師是學院畢業,專業為computer science,對電腦維修和軟體使用都很擅長。

(2)電腦課程規劃
       根據教師需求,課程包含了Computer Maintenance、Microsoft Power Point、Microsoft Excel三門。

(3)教師學習概況
        老師們對於課堂皆相當重視,不僅準時抵達課堂,亦相當投入於課程,因此三堂課都順利完成預定目標與進度。
        幾乎所有老師都參與了三門課程。在Computer Maintenance課程部分,除電腦老師外,其餘老師皆是首次拆解電腦,但老師們都相當投入於組裝電腦的過程,同時也很積極的向助教提出疑問。
另兩堂軟體操作課程部分,雖然課堂初多數老師並不熟悉PPT與Excel的使用,但老師們都具備相當高的學習熱忱,不僅學習速度快,成果也相當不錯,能根據講師提示,完成指定目標,並自行加以運用。
         回饋上,老師們對於課堂進度安排都相當滿意,認為對於未來教學或行政使用上都相當有幫助。

文化交流

1. 文化課程

        因課表規劃因素,於本校所進行的文化課程僅包含台灣文化、經濟理財以及書法三門課。
        學生對於台灣文化課相當熱衷,尤其是學習中文問候語,而觀看台灣自然災害相關影片,也讓學生感到相當震撼。經濟理財課程進行了台灣與肯亞理財習慣的比較,也引發學生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財習慣。
        書法課程上,講師示範如何正確握毛筆,並讓學生嘗試寫出「平安」兩字。學生對於寫中文字非常感興趣,甚至有許多學生請助教翻譯他們的英文名字變成中文,並要求寫下來。
        整體而言,學生對於文化課程評價都很不錯。

2. 台灣文化日
        本次文化日安排於星期五下午,校方除了配合團隊預定的活動以外,同時也安排了許多節目,讓學生準備各式各樣的表演,進行雙方交流。
       學生節目部分,包含以Kiswahili朗誦詩詞、關於種族歧視議題的短劇、各個民族傳統服飾的服裝秀、學生舞蹈表演、饒舌演唱、流行樂曲演唱。同時校方也安排了拔河比賽、趣味競賽等遊戲,由學生組隊與團員一起參與。
        團隊則是進行兩齣台灣民間故事短劇、兩段原住民風格舞蹈表演。短劇內容分別是中國新年年獸傳說與台灣賽夏族矮靈祭傳說。舞蹈表演部分,不僅是全體團員進行演出,更邀請全校學生一同圍圈跳舞,帶動全場氣氛,體驗傳統原住民舞蹈。
0 Comments

《肯18》服務心得|吳欣芳

10/8/2018

0 Comments

 
Picture
         經過了在肯亞的日子,我找到了真的自己,那個不再徬徨而肯定的自己。
       
        肯亞,位在大家喻為黑色大陸的非洲,一個遠在9301公里外的國家,就在這個面臨畢業的暑假,我毅然踏上這段旅程,因為我相信,這次如果再不出發,我一定會後悔。做出決定前內心常常問著自己:曾幾何時我有機會可以去到非洲呢?可能就這一次了,總該去闖闖,才能看見世界有多大。說到當初前往肯亞的初衷,其實只是想走出台灣之外,更遠更遠的地方看看,如此才能知道自己可以走上多遠的路途。志工的形式是一種可能性的開創,跳脫單純的用眼睛看世界,志工必須從心出發,這是一件無法只是流於「形式」的交流。我們以來自遠方的志工這個身份走進肯亞,就必須實踐我們的責任,這,不只是攸關於「自己」;志工勢必需要懂得如何連結起我們與肯亞的「彼此」,進而將兩個個體實踐為「我們」,如此,只有在我們將自己裝載著足夠的勇氣與能力,我們才有資格與權利踏上他方的土地,帶著資源,說出:我們準備好了!肯亞我們來了!肯團經過了200多個日子,25次的例會,15位夥伴並肩作戰,在無數個無法睡眠的夜晚裡頭,我們努力著,因為這將是一趟人生中注定重要非凡的旅途。

   
         來到了肯亞,ICT電腦資訊教育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原先在台灣擔心著,一切的狀況會不會不一樣,前幾屆的同學們也替我們打了強心針,我們知道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機動性、良好的自我調適,才能把準備好的東西,轉換成當地真正需要的東西,交付給他們。到了第一所位於Nakuru的學校St. Xavier’s,發現擔心的東西大多不如預期的困難,一開始我們假設著孩子們不會用滑鼠、電腦知識薄弱、我們可能要從零做起,一切不然;我們何其幸運,在這裡校長與電腦老師,重視著電腦教育的意義,在我們來到之前,孩子們已經有了規律的電腦課,我們帶來的電腦形成了良好的加乘作用,而這更關係到的是,因為這些用心,我們在這所學校看見肯亞最美好的樣貌。學校裡,我們被極其完善的對待著,擔心著我們吃不慣當地的Ugali,學校準備了適合我們胃口的米飯、麵,甚至孩子們也很少吃到的肉,也常見於我們的午餐之中,當我們有些消受不起地向學校表示:其實我們可以和老師們、學生們吃一樣的就好,老師和藹卻也顯得鄭重其事的說到:這是他們對待重要的人的方式,因為我們對他們是太好了,所以他們一定也要如此地對待我們。並且說到,我們一定是有著很棒的父母才有了現在的我們,回到台灣後,第一件事必須是擁抱父母,他們給了我們出色的教育,並堅強他們自己的心志,克服不安讓我們來到陌生的遠方。聽完的那一刻,心裏一陣不捨卻也感動滿溢,我們何德何能在初踏上一片土地,便如此被信任而真誠的對待著,我知道這不是因為我們是帶來資源的人,所以被報答,而是終於,用心被看見,那是一種即使身在陌生的環境也能安心,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在學校裡,學生們令我們快樂並快速地融入學校的氛圍裡面,開朗一些的孩子們在下課時總主動來找我們,帶著我們逛逛校園,分享自己在學校的日常;操場上奔跑的小小黑寶總在我們去廁所的路途中一擁而上,用他們小小的,充滿泥土的小手緊緊握著我們的,即使英文也沒聽懂幾句,但是這樣的互動是發自內心的真切,很單純的我喜歡你,在那樣子的時光下,我覺得我們和他們是一樣的,不是來自陌生的遠方。喜歡這樣的互動方式—在台上是講師的我們,在課後是朋友的我們,看著孩子們在偷偷摸到我們直直的長髮後,偷偷開心的表情,我覺得我來到了這裡,意義不過就是如此—走進彼此的生命,留下快樂。

  
​         而在另外一所學校St. Mary’s 截然不同的境遇卻促使我開始思考—志工與我們帶來的電腦資源之間,應該是扮演什麼樣子的角色?在這所純女子學校裡頭,有著一群活潑無比而真誠的女孩們,上課時總是在我問完問題後,活力的回答「Yes!」的一群孩子們,下課時不願離開教室,總來問我她們叫什麼名字,縱使他們因為髮禁,每個人髮型都一樣,讓我花了一些時間分出她們,這是一群想跟我們多聊聊台灣的樣子、留下一張照片的孩子們,就像妹妹一樣,我們之間竄流的是與親情相似的暖度。而老師們,卻總希望我們增加電腦的數量,除了電腦之外,卻也不聞不問女孩們的上課狀況,同時學校的內部溝通也不佳,一週上課五天的日子裡頭,孩子們同時也在期末考,所以臨時調課、遲到的狀況屢次發生,和學校溝通也得不到正面的改變,身心皆有些疲乏的團員們開始思索,我們跟學校的關係,好像學校只當我們是給電腦的人,只想從我們這獲得實體資源,但卻忽略了我們是一群努力了很多的人們,因為我們希望帶來不一樣的知識,即使只是一點點的改變,也希望學校與學生們可以感受到,並用此為自己的未來努力。我們渴望和學校之間應該是「合作」的關係,服務不該是上對下,純粹的給予,是要負起責任的,把帶去的東西發揮更好的價值;就像Kisumu這裡一直在跳電,如果我們架設更多的電腦,電腦如果因跳電而損壞無用,架設更多的電腦不過意味浪費;所謂合作,並非短期的幫助,而是長期的交流,我們渴望著讓學校成為據點,帶動社區的資訊教育與運用,雖然這也是後話了,但短期中,我們也要對我們架設的電腦教室做出可以順利運行的保證。幸好,最終校長承諾了團隊,會重設電力系統與安裝不斷電設備,而這正是我們所樂見的,當資源已經進入,校方如何用它們為自己規劃更好的未來,善用進到學校的設備,確實是在我們離去後,我們所關心的。

Picture
Picture
        對我來說,在肯亞的38天是我人生中的驚奇之旅,赤道通過的肯亞,樣貌多變的令人著迷難忘;首都Nairobi 是個典型的大城市,幾棟高樓矗立在這,國家博物館、最好的大學也在這,路上的塞車不容小覷,就像一個路口可以待上幾十分鐘,少數可見的紅綠燈,從紅燈轉綠再變紅,我們依然在這;而後到了舒適涼爽、可以看見東非大裂谷的Nakuru;接著進到寒冷潮濕的丘陵地區Nyeri,這是肯亞茶葉和咖啡產出的主要地區,而後擠上衛哥的車搖晃著、震盪到地景全然不同的地區—Samburu,這裡是蒼茫而裸露的紅土大地,寬闊的大地一望無際,偶爾見到尖銳而硬氣的巨岩聳立,這裡一年只下三週雨,符合我們腦中典型的肯亞形象,但令我震懾的是,在這裡的蒼涼中,我看見了最偉大的人們⋯⋯我們來到的是Wamba城鎮的周圍,開車開了好久,路過好多駱駝和乾瘦的牛羊,我們車駛在看起來沒有路的沙地上,揚起厚厚塵土,與brothers 到了一處部落做彌撒,穿著傳統服飾的婦女需走路一兩個小時抵達這鐵皮搭建而成的教堂,透過翻譯才能了解英文的傳教內容,這樣,是這片大地的日常;去到學校,老師們說著這裡缺水的時候孩子們連一餐都無法在學校吃,中午回到一兩個小時路程的家中,誰下午還想來上課呢?有時政府拖欠糧食,一拖三週,孩子們餓著上課;其實我們都明白,比起電腦,這裡需要的是更多的水塔來克服天然的障礙、需要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來讓在成長中的孩子飽餐一頓。就是這樣的日子,過著辛苦,但是我們這一路上來卻沒聽見抱怨,說著自己過得有多不好,想要去別的地方,住在這裡的人們只是不斷堅持著找方法,更好的方法去征服這些難題,讓自己過上更舒坦的生活,就是這樣,大家有自己的信念與對生活的熱情,所以即使要走上幾個鐘頭抵達教堂聽個一小時的彌撒、每日提著重重的水桶到井邊取水也不會說累,這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了,在自己的家鄉中,懂得如何去愛這片土地,進而與之共存;在這裡的教堂裡頭,我聽見最美妙的歌聲,感謝這片廣大土地上的人們,讓我看見人類有多麼渺小,但是因為信念,人可以變得偉大,即使是在平凡的日子裡,卻也非凡偉大。
   
        在肯亞的日子,看了很多在台灣無法看見的事物,想了很多很多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們在不斷假設與嘗試的過程中,找到自我覺察與成長的方法,這是這片土地教會我的事情;來的了全新的環境裡,我從來不敢說我們做了多麼偉大的事情,我們不過是做了。我們看見的、我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或許「服務」本身從來不是上對下的給予,而是兩個對象的彼此交流,我總是覺得:過程中,肯亞的人們給我們的東西,是心靈上與視野上的充實,往往比我們可以給的更多更多,如此,我們更該將自己升級到一定程度,這是我們能做到的。曾在前幾屆的成果報告書上面看到有位學姊說到:「非洲國家面臨人才外流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教育是根本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方法,我們能做的,不是改變肯亞,改變世界,而是與當地人一起合作,一起成長,然後盡可能的發現問題,我相信教育永遠是最值得投資的。」是的,來自台灣的我們坐擁資源的同時,不是將資源一味地向外給予,自以為在做一件好事,不過是自我欺騙與滿足,我們是不能改變所前往的地方,只有當人們自己想改變時,才能具體實踐而無懼;志工給予當的一個看見不一樣視野的機會,電腦只是一個契機,並不代表著全數的未來,但是當契機一被重視,將會成為無可替代的轉捩點。我們不該將自我價值觀建立在肯亞上頭,覺得他們「應該」要什麼,而是確切而實地的去,看他們「需要」甚麼。

Picture
         在非洲這片廣大的土地上擁有許多難題,再聚焦到肯亞上,我們看見許多困境,可能是結構上的,包括社會的貧富差距過大、社會的人治觀念強烈,時常人事轉換令人措手不及、種族多元而意見相異,這些問題並非一夕之間就能改善,更何況是訪客身分的我們,毫無理由去插足別人的生活,但我們同時也觀察到,這片土地正在使盡全力的努力—這也可以延伸到肯亞一個常見的狀況,我們時常可以看見單單只是一條路,抑或一個區域就可以看見許多學校,而這些學校其實是為了不同社會經濟階層的學生而設,無論背景為何,孩子都應該進到學校接受教育,我認為肯亞如此的政策令人振奮,雖然暫時要達到貧富平衡太難,但是對於教育卻有不可磨滅的信念。非洲大陸,以整體來看,不論是消費市場 或人力資源,都具有發展經濟的潛力。我們從服務的過程中,學習用不同於國際媒體的角度看這個國家、學習傾聽不同的意見。我們在肯亞徐錫著如何與美一個全新的對象相處,每一個我們抵達的區域、每一間我們拜訪的學校;每一個接待我們的Father、每一位上著電腦課程的孩子,都代表著不同的觀點,這趟旅程,我們在不斷的轉換、適應當中,看見肯亞真實的樣子。志工讓我們能以在地的生活方式看見肯亞,而非戴上觀光客般的眼鏡偏頗地窺視肯亞的局部,只有放下成見與印象,才能自己真實地走進當地的日常。

       「溫暖的熱情」是我對肯亞的第一印象,當我們走在路上一句「Habari!」、一句「How are you?」是最令人開心的問候,而大家對我們的認識其實是起始於團隊的,而在肯18中,令人感到幸福而何其幸運,我擁有一群這麼好的夥伴;我們一起走過在肯亞,這樣好的日子;我們就這樣在這個暑假裡,走到了一起,過完了三十八天;想想我們現在的熟稔也是從生疏開啟。一開始日子是向前看去的,還有幾天可以好好的準備呢?到了後來剩下幾天了,五隻手指也太多了。在肯亞的日子,我們讓自己學會離別,怎樣在不斷的離別之中,拾起難過的情緒,將它積攥成迎來未來經驗與能量,但是無論如何,還好我們15個人還是在一起—從開始籌備起,那麼的惴惴不安,我們誰也沒去過肯亞,卻要懂得如何說服別人買帳我們的計劃,支持我們的信念;全英的課程對大家來說從來沒有那麼容易,其實說個中文上台教課還不一定行的通,就這樣夥伴們逼著彼此,自己逼著自己,我們終究在肯亞站上了講台,迎向台下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同時,也不是能夠全心全意地弄著肯團的事物,學生是我們本質,好多團員們顧及著自己的學業,只好犧牲睡眠去成就更好的團隊。

         肯18是一個特別的團體,大家都是好有想法的人,並且願意當彼此想發不同時攤開來講,這樣很好,至少不用藏在心底;其實團隊嘛,就是要彼此成為彼此的支柱才能稱為團隊,我們是一體的,而我在夥伴身上看見的正是這麼的回事,為了團隊不斷努力;抱怨是一定有的,但是大家的抱怨從來不是誰做得那麼少,為甚麼我要做得那麼多;而是他做的事不是不夠完善,那麼事情會不會不夠好?這種擔心令人感動,只有把團隊事務放在心上的時候,才能不去想到自己,而堅持不懈。如今從肯亞回來,每個人總該回到自己的位置,我們給了肯亞什麼,肯亞給了我們什麼,也總會在人生中刻劃下真實的樣貌,不盡然完美,但卻是一群來自不同年級、不同科系的學生們,生命中的某個暑假裡,偶然卻不訝然的一種美的激盪與碰撞,在肯團的事情好多:大家笑翻的失火、一起被學校微壓榨然後在馬路上罵人、一起在路邊看到斑馬而大叫、一起爬岩石山、一起在休息室裡面玩耍、一起互嗆、在車上擠到爆還要裝嗨的Rap、在阿嬤家的客廳吃泡麵、在Wamba的洗頭服務、真心話大冒險的險惡……好多的在一起,因為是你們所以才對。夥伴們,是時候揚帆了,畢竟揚起帆才能望向更遠的方向去,也只有揚起帆走,才能自己決定未來的樣子、或是回到想歸去的地方;祈願肯亞、祈願夥伴,在未來無數個無力的日子裡,把珍藏在心中,這段在肯亞的日子帶來的能量,再次點燃;不低頭的抗向遠方。適時的回頭,我們一起走過不好的日子,但是也因此迎來好的日子,望像曾經畏懼卻仍勇往直前的自己,一定更加勇者無懼。
Picture
0 Comments

《肯18》服務心得|宋沅臻

10/8/2018

0 Comments

 
Picture
         這次來到肯亞,其實先前並未對資訊教育持有多大的熱誠,更不用說是想運用資源來為當地帶來改變了,可以說,其實我從一開始便不是基於服務的心態,僅僅是希望能藉機前往肯亞看看他們的社會、以及是如何面對未知的科技資源罷了,心中甚至還對傳入科技到肯亞一事存有質疑,不過我仍不負責的將其推遲到非洲當地再去面對。
​

         在兩間態度、資源、程度皆截然不同的學校進行教學,以及訪查各地學校狀況,使我能有更多資訊與動機,再去思考何謂志工以及此行的意義。St. Xavier’s因為了解運送電腦的不易,也明白資訊教育的意義,才會知道硬體資源背後尚需要教學與維護的配合才得以發揮完全的功用,因而用感激的態度來對待我們,視我們為朋友,亦能夠有適宜的方式運用資源去發展教育。EDDY和DE HUB的學生則是抱著交流的心態,從未認為自己的處境是較為弱勢需要幫助的,甚而希望由他們辦一場在台灣的工作坊,換言之是站在和我們完全平等的線上。這種處於不卑不屈的立場和我們合作,是大家預期最佳的狀況。然而St. Mary’s的態度,則是將我們單純視為資源供給者,而也許他們會認為既然處在較高、多資源的位置上,給予資源是理所當然(畢竟在肯亞,向政府申請計畫補助似乎是常有的事),另外由於他們僅僅將電腦視為財物般,可提升地位的資源,因此「擁有」電腦便會是其首要的目標,少有去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去運用,造就了向我們予取予求的結果。而訪查的學校則多是持著積極爭取資訊教育的態度,也會藉機提出其他所缺的基礎設施,不過它們之間關於是否具有適當的管理能力倒是有頗大的差別。除此之外,肯亞政府提供了小學一、二年級平板電腦,多數學校會將其視為頗珍貴的資源而將其上鎖保存,但只有硬體卻沒有給學生們使用,政府的美意仍等於是一場空。

         我能夠感受得到,不論在何處或何種理由,電腦都是學校極欲去追求的物資,而在學生中,我曾在回饋單上詢問他們是否會希望生活於有電腦之處,答案都是直接的肯定;在來之前,我從未想過那渴望是如此深刻而易見。我看到資訊教育在世界中那絕對壓倒性的力量,也推動到了肯亞,這即顯現著同質的「文明」(暫且借用這個詞,並沒有正負面的意思)在世界上的作用甚廣且大。我想令人感到有些可怕的是,我們的社會是連動而互通,或許完全無從脫離,終究會處在同一系統下吧。
Picture
         當然,上述這些也不能合理化我們的行為,畢竟誰又能保證藉此得到的財富或權力必然是有利而無害的。志工說來或許也沒那麼偉大,其實也就是充其量去用自己來定義他人的作法,將自身認為好的資源重新構築在缺乏者身上;但是,我想這種想把好的東西給別人的同理心,大概就是做為人最難能可貴之處,即使其可能有判斷錯誤的機率。雖然這次我們更像是受媒合者,在你情我願之下進行資源的交換,僅僅是世界趨勢所推動的一環,卻也不可否認我們的力量也是形塑這趨勢的一部分,且我們是具有選擇權利的一方,可以決定把資源投注到何處,我相信我們必須為此行造成的影響負有一定的責任。我認為,如是懼怕擔憂對他人產生主觀、非正確的影響力,則人生不免會十分無趣,因為我們每一抉擇都會牽動著社會的齒輪,換言之即是,反正世界本就持續的進行變與不變,從來就沒有甚麼正確或錯誤的方向,只要能夠了解我們每個決定背後應該擔負起的責任,在做出行動前得以正視這些重擔與後果,那麼做或不做就只求無愧於己心了。
          除了志工一事,肯亞社會也有許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事。

         首先其的公共建設嚴重不足,即使建築外觀總能修建的大器,內部仍多有些缺憾,馬路的凹凸不平、電力時有時無、連帶促成熱水的不穩定,水、糧食資源的缺乏等等,徒具形式的模仿而無法炮製內容,大概是肯亞政府的作風,就好比平板計畫也是相似的道理。同樣的邏輯似乎也可以套用在肯亞的貧富差距之上,能明顯看出政府集中資源投注於首都奈洛比,使其遍布新興摩登大樓、大型購物商場,如同是肯亞的門面一般,然內部其餘城市即使在大也遠遠不及,甚至可以看成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不過St. Xavier’s的教學態度則脫離了肯亞這一貫的風格,修女與教師並非只注重服侍神的形象,他們致力於與學生交流相處,願意拋下那些束縛的戒條和尊嚴,融入其中與其同樂,這即是顯是他們的視野看得長遠的多,著實令我敬佩。

         另外,肯亞氣候相當多元,這也使我們看到氣候對地景的影響是相當深刻的,而於我而言,不論是霧氣潮濕的紅土山丘、乾燥的沙漠莽原,抑或是常有午後雷陣雨的陽光山鎮,皆是既新奇又美麗,真的完全折服於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也為自己能夠體驗如此多的地景感到幸運。
最後,相當感謝這次一起出團的團員,這近四十天都是靠著大家互相扶持幫忙、體諒與分工,才一步步完成的,而我最為重視的,還是那份在旅途中愈加緊密的關係,有了大家,才造就了這些美麗的回憶。
Picture
0 Comments

《肯18》服務心得|孟修然

10/8/2018

0 Comments

 
Picture

善意只是肯亞社會的一部分

        在別的地方也許是一句客套話,但在肯亞,「You are the most welcome」以及「Feel at home」是再真誠不過的。在肯亞,我們的吃住都是受到教會和學校的「招待」,我認為遠遠超出國際志工應該擁有的水準。我們抵達學校進行訪查,也必須要先吃早餐茶再做事,這才是合乎禮節的做法。甚至在餐前,招待者還會拿著水壺與臉盆,倒水給我們洗手。雖然我不確定學校是否因為我們是帶來資源的人才如此善待我們,但在物質上以及與他們交際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善意是我此行最動容之處。謝謝這份善意,讓我有力量、心懷感恩地度過此次旅程。

​         反之,置身於最接地氣的肯亞社會中時
卻是不愉快的。在Wamba參觀駱駝市場時,部分團員受到性騷擾;在Nairobi參觀二手市場時,周圍的當地人用打量動物的眼光嬉笑輕浮地看著我們,有意無意地伸手騷擾或觸碰。一個社會有形形色色的人,我們在學校服務、與教會接觸時看到太多美好事物,但這只是肯亞社會的一部分。

他們,是否應該成為我們?

         2008年,在我讀初中的時候,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題是:平時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會看到什麼,又會想到什麼?來到肯亞後,我親眼見到無數個「他們」。和他們相比,我們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有的學校常常因為沒有水而需要讓學生放假回家;政府提供的糧食常常會晚到;所有學校幾乎都沒有餐廳;圖書館規模小;也沒有電腦教室。為什麼他們出生就是這樣的環境?而我們從出生、成長、到受教育都如此順利?

         以《他們》命題的高考作文,其中有一篇滿分作文的結尾是:「他們,終將成為我們」。在肯亞的日子裡我也在思考:他們,是否應該成為我們?副領隊說他在坦尚尼亞的時候,有一個國內最好大學的畢業生堅持回到家鄉,跟自己的部落生活在一起。我們往往都以自己的價值觀評斷優劣,認為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是先進的,而部落生活是傳統落後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在此基礎上重要的是,人們應當不受地域和生活狀況的限制,瞭解到更多的人生樣貌。由此作出的選擇是具有充分知識背景、理性而自由的。為提供充分的知識背景和視野,教育至關重要。再推想下去,這又剛好和我們正在做的資訊教育聯結在一起。

        我又聯想到在Dedan Kimat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辦工作坊時,我在主題討論環節擔任助教,我們組的主題是如何為一個社區保證穩定的電力。同組的當地大學生談到肯亞停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地的電量必須被「定量配給」,他們認為可以先保證工業用電,而居民用電可以輪流停電,響應定量配給的制度 。我提出應該先保證居民用電,但這時同組的助教宇仲提醒我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組員,既然他們覺得居民可以為工業讓步,那麼就讓他們沿這個方向去完成討論,而助教只需要推進討論進度而已。這件事給我的感觸頗深。他們,也許沒有必要成為我們。

​         我也看到了反例。肯亞的Nakuru是一個大城市,St. Xavier’s Secondary School的很多學生和我們擁有相似的夢想和認識世界的能力。文化日時,學生們表演了一個種族主義的小品,講其他一些國家例如南蘇丹、盧旺達的人來到肯亞的超市,因受種族歧視而被趕出去。旁白在最後提醒大家,永遠也不要做種族歧視的事。當我看到這些的時候,又覺得他們可以成為我們。

        不過有一件事無需探討是非,可以直接躬行,那就是教育。除了資訊教育課程,我們團隊還準備了一系列文化課,包括環境保育、經濟理財等議題。但肯亞學生並非無知。就經濟而言,肯亞有發達的行動支付,可以通過手機簡訊便捷地支付和轉帳。而且偏遠和貧窮人群恰恰是主要用戶群。我們常常習慣了發達世界的遊戲規則,而在肯亞,我們看到發展中國家無需遵循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進行追趕或效仿。所以在進行教育時,我們也要避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就像文化課不應該以先進文化的立場去灌輸,或許交流分享的態度更為妥當。

Picture

國際志工的進場是為了退場

         回到台灣後,我重新看了面試進肯團時要求看的兩篇文章《臺灣人到海外做國際援助,究竟是雪中送炭,還是雪上加霜?》《消費貧窮、幹擾社區?國際志工的終極目標是自我消滅》。這兩篇文章的要旨和剛進團時領隊反覆提及的一個概念一樣:國際志工的進場是為了退場。詳細地講,國際志工只能在當地停留較短的時間,而在國際志工離開後,當地須有能力持續發展自身。因此國際志工應當「授人以漁」。就我們的資訊教育而言,我們試圖在當地培訓種子教師,在團隊離開後可以持續教學生電腦課。但現實情況並不如理想中那麼樂觀。今年我們回訪幾所前幾年服務的學校,電腦損壞率很高,查閱使用記錄發現寥寥無幾;兩年過去仍然沒有聘用電腦老師,黑板上甚至還留著2016年團隊服務時的板書。我們唏噓也痛心,往年捐助的資源僅僅發揮了非常有限的作用。再比如,我們今年服務的St. Mary’s Nyamarimba Girls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沒有電腦老師和電腦課的學校,在沒有維護和善用資源的能力的情況下,卻一味向我們索取資源。且不說當地擁有持續自我發展的能力並非易事,退一步講,我們期望能和學校達成對資訊教育和善用資源的共識,這個過程就已經屢屢受到阻礙。
        我停留的時間太短,力量也太小還來不及做到什麼改變。但我不想只當個過客,我想讓投射到他們身上的視線多一點、持續久一點。St. Xavier’s的一位學生問我:What’s your next step for ICT program? 對每個團員來說,也許接下來的時間都需要好好休息,好好沉澱。但我不只是肯團的過客,也不只是肯亞的過客。在調整好自己以後,也許還會重新出發,從心出發,以任何可能的形式。
Picture
0 Comments

《肯18》服務心得|劉欣惠

10/8/2018

0 Comments

 
Picture
        關於肯亞的記憶,是具圖像的、有聲響、有氣味,很難在幾千字的文字心得中呈現。很幸運能擁有38天的時間去紀錄、觀察,實際走訪不同的城市,遇見的每個人都是一則故事,走進任何的場域都令我感到新鮮——我們是空間裡交會的人,跨越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卻能找到相似的慾望和情緒。對我而言,肯亞不僅是一個到過的地方,而是一段與自然、與土地、與當地人深刻交往的回憶。

        先說說肯亞的自然風景,肯亞的領土廣大,城市間移動的車程皆是三個小時起跳,Matatu開在筆直的道路上,兩邊是平坦的莽原氣候,偶爾會出現幾座小山丘或是壟起的石土,壓在草原後側或前側。與莽原景觀間歇,可以看見幾排低矮且色彩鮮豔的房子,也常會路經一些市集。視野開闊,往車窗外看總是能看到很遠很遠的景色,一望無際的風景沒有都市的壅塞感。肯亞的氣候豐富,亦有代表性的乾燥黃土地區,像是Wamba——整條路皆是碎石和沙土,兩側焦黃,但仍能看見趕牛、羊和駱駝的Samburu族人。行經Nyeri山區時,艷綠的草則覆滿山面,大片的白雲低低地掛在藍天,陽光強烈,常常曬進車窗內,將車窗推開讓風透進來,是最舒服的時刻。

        風景之外,「人」則是最寶貴的記憶。我所遇見的肯亞人總是很好成為朋友,他們的熱情好客至今仍令我難忘,初見面就送上扎扎實實的擁抱,絲毫沒有令你生澀的機會,我非常喜歡這種相遇的開始。想起與學生、Consolata House神父和弟兄相處的時光,會湧起好多好多的回憶,我會想起他們爽朗的笑聲、想起文化日那天一起在綠草地上舞蹈、唱歌、拔河……,或是他們在介紹自身文化時認真的神情,想起每一頓晚餐、禱告,想起分別時和初見面時一樣溫暖的擁抱,但這次因為思念加上止不住的眼淚。他們帶給我的不只是珍貴的情感,他們就像是家人,給予所有真心的關照和祝福,所有與他們相處的時光,都是最好的時光,無論遇到多糟的情況——失火、斷電、斷水……都還是感到快樂,說來奇怪,但只要回到住所就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Picture
Picture
         而與團員們的生活大概是整趟旅程最精彩的部分了,我想大聲唸出他們的名字,然後大喊:「我們真的一起完成了這件太酷太酷的事!」雖然十五個人有十五個個性,一起生活的38天,卻沒有一天不精彩、沒有一天不吵鬧。我們一同經歷太多的事,也許只有我們自己能懂,但未來提到時一定會忍不住大笑或是感性,是存放於彼此腦海中最值得紀念的回憶。回想起旅途中所有的細節都令我快樂——車上互相傳遞的薯片、與David競爭的音樂時間、瘋狂的助教時間、最「愉快」的失火、學習和店家講價、媽媽家的沙發、疲累的轉機、Wamba的星空、Wamba的石頭山和山上的風、最後一天大家毫無顧忌地跳舞喝酒、有太多太多……。如果有時光機能夠回去,再體驗一次與大家在肯亞生活的38天,那該有多多多多多多好,我能夠想起所有在肯亞的美好回憶都是與肯18一起,我們一起寫下的故事和走過的地方沒有一個不精彩。

        回想起在肯亞的38天,並不是沒有發生過任何失敗或令人沮喪的事情,或許電腦燒掉、或許被騙、或許斷電而被迫停課、或許低溫而沒有熱水洗澡、或許與校方產生摩擦、或許睡不飽或生病,我卻沒辦法去討厭那些時刻,現在看來,即便是那些令人沮喪的時刻,都令我懷念,非常地懷念。當下的情緒最後都落成了經驗,使我去感受,最後都往好的方向走去。我在服務中獲得了更深刻的交流,與當地人最直面的相處,當我意識到一切開始出現改變時是在說出Kiswahili的時候,Kiswahili不再是代表一種語言和傳遞意思而已,我發現自己希望能傳遞更多的溫度和善意,希望對方能夠最直接的感受到。

        對大多數的肯亞人來說,台灣是多麽的陌生,9301公里遠的距離,我們卻在這裡感受到近乎家人的愛,這一切是多麽的不可思議,也是出發前的我不可能預想到的。的確在面對跨文化的交流時是不得不嚴謹,必須尊重且做足準備,這38天我也時常在無意間犯了錯,或是仍有因為無法理解而生氣或沮喪的時刻,但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無論是在面對當地人時,或是生活在肯亞這片土地上,從小心觀察到熟悉,到最後發現自己居然就捨不得離開這片土地了。
Picture
0 Comments

《肯18》服務心得|賴子羽

10/8/2018

0 Comments

 
Picture
「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來」
「但對我而言」
「離開也許不為回來」
   
         從面試入選到真正下決定心前往肯亞開始,我便深信,在這些路程中的獲得,會使我們帶著更好的模樣回來。在悠長的時光裡,我總待在原地和自己對看,現實碎裂尖利的分割著我的生活,我再也分不清自己的生活是苦還是幸福。當所有的事都成了理所當然,光跟影也跟著失去意義。好想暫時離開原本的生活圈,就像大家會帶著傷痛出走,會捧著疑惑尋找答案,對我而言,這是一趟自己終於鼓起勇氣的出走。而這趟與肯亞的邂逅,也是我到現在仍然不後悔的旅程。


         台灣始終是一個處在汪洋上被海水圍困的小島,我們比誰都能體會,科技是使我們能連結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把鑰匙,它讓我們儘管身在台灣,心卻得已觸及更寬遠的他方。貧富差距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深扎進肯亞的社會。在非洲,太多人因為無力負擔各項開銷與環境因素而被圍困在既有的生活環境。在較為荒僻、資源匱乏的地區,也因為和外界少有接觸,他們失去了選擇與了解的權利。沒有人在乎他們所見的是希望或絕望,他們需要的資源不多,卻永遠不被適當的滿足。
         
​         「志工的進場,是為了退場」,自從聽到這句話後,我便再也忘不了。如果他們有能力去獲得相對的資源,那麼將會有更少人在艱險的生活環境中受到傷害。但相對的,我也認為,選擇的答案不代表來自優劣的比較,沒有人能帶著有色的眼光去評斷任何生活方式的優劣。我並非要任何人摒棄天生的環境,我只希望他們能在原有的環境中開朗過活,在外界提供的資源中找到自己所需。志工不該帶著文化優勢來壓制他人,我們只是希望提供的一個機會,讓有意願走出門外的人,能欣賞窗外青冥空曠的藍天、讚嘆大自然的盛典,但也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屋內獲到溫暖與滿足,能在自己的文化中得到歸屬與愛。
Picture
         我們帶著募集到的電腦,來到肯亞建立電腦教室,為學生準備基礎課程,其中的艱困阻礙大概只有籌備的股員清楚。擔心教材無法貼合學生的程度、憂慮教室有任何使用上的不妥、害怕環境的因素會毀壞電腦、務求在最小的空間讓電腦達到最大的使用效率,這些堅持讓我們的夜晚檢討與課程規劃裡,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所有資源都是來自某些人的愛,我們完全沒有權利將資源隨意投放,因為若是失策的放置,除了會造成更多無法輕易處理的垃圾以外,甚至會降低我們來這裡服務的成效,最後使得學生失去獲得新視界的機會。
         這趟旅程本身就是不凡的經驗,尤其是地點在亞洲人通常較為陌生的非洲。坦白說,我認為我們能改變的東西有限,有時候努力做出的改變也像是將鹽投入滔滔的江河,不一定能感受到巨大助人的成就感。抱著分享的心情,因此也從不指望得到感謝,但是我認為無論是抱著甚麼樣的心情來到這遙遠的肯亞,我們都是抱著盡力分享的心情在支撐自己的。也許大家曾經動機模糊到像在霧中逼迫自己前行,又或者中間的計畫籌備時期,我們像赤足走在布滿銳利石子的險灘;到最後的執行時期,現實的困難不停疊加,像捲起一波波巨浪險些打翻我們的堅持,但還好最後肯寶仍完成這整趟任務,心連著心,在風口浪尖齊心克服了這些阻礙。是否行動就有改變?是否任何努力總比坐以待斃好?這些問題沒有答案,每個立場的看法也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們只能緊握著肯團小小的信念,相信我們的努力會在某些人的心中開花,將來儘管我們離開了,花香會隨著那些人擴散到其他我們到達不了的地方,飄香四方。
        肯亞是一個廣袤到包含了潮溼與乾燥氣候的國家,在Nyeri時,泥土像大地會湧出源源不絕的眼淚一般,總是濕潤;但在乾燥到沙塵能輕易的被車輪捲起的Wamba,我們卻見到了土地慢慢在陽光底下龜裂的模樣,像烤得過熟的餅乾,焦黃色調的景色裡散落著一棵棵頑強叢生的荊棘樹,植物們靠一年三星期的雨水支撐。這裡居住的遊牧民族,遠比來自亞洲的我們堅強多了;赤著腳,光著上身,也奮力在生長的厚土上安身立命。他們身穿傳統鮮豔衣物,趕著一匹匹的牛羊駱駝,在乾脊的荒土中尋找給牲畜的牧草,在星空點點下建立給部落安全的棲身之處;他們屋內沒有燈,心卻比我們還亮;他們沒有電器,卻有Samburu族最驕傲的生存的模樣。
         黝黑的皮膚,細瘦的身材,大部分的肯亞人都給我們這個印象。我們不易快速分辨出每個人的臉部特徵,如同他們看我們也大部分是性別之差而已。但我喜歡在服務學校時,望進孩子眼裡所能看見的遼闊;那裏沒有狂風暴雨的潑灑,也沒有陰險狡詐的心機,相對的,反而像看見銀河在夜空中開展時的燦爛奪目,我知道那時候的他們都有個年輕的靈魂。對他們而言,我們是稀有的外國人,因此在克服害羞之後,會衝向我們,讓我們陪他們唱歌以及玩耍,就算只是經過也會熱情地要求擊掌擁抱。抱著他們小小的身軀,我們能感受到靈魂初心的溫暖炙熱。但任何一個社會的結構都是複雜且難解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感受到某些社會中的不友善,或是能漸漸接觸到社會中並不是這麼暖心的層面。因此我們要學習著不怨懟,也要學習著換位思考,畢竟成長在不同環境的人們如果不能互相體諒,那將會留下多少遺憾。多希望歲月永不在他們身上折騰,又就算身體長大了,熱情寬愛的心也永遠不老。
Picture
         身為大一的我,經常對其他團員豐富老練的經驗感到欽佩,她們見過了各種在團隊中會遇見的問題,也看到過很多我不曾見過的風景。她們說話的樣子,像是在腦海中都已經攜好自己的未來藍圖了,總是眼神發光,自信地闡述自己的想法。雖然我很少當場表示,但是我看著她們的模樣時總覺得她們就像團裡的桅杆和帆,帶著肯團在困難滿布的淺灘上尋找出口,推走著那些動彈不得的時光。我們並肩擠在狹小的matatu內播著台灣的八零年代高歌,晚上窩進一個房間暢聊南北;無時無刻分享著吃不完的零食洋芋片,晚上忍著疲憊與睡意分享做當日檢討;在各個時候假裝自己是某知名的饒舌隨機來上一段,想起原來最愛的人現在都不在自己身旁,但我們有彼此;每個旅程的片段在彼此夢境交織出了美麗場景,那些畫面定格變成相片,將永遠印在我們心頭了,在此也謝謝團隊對我的包容及支持,我們的獨一無二是誰都無法取代的。

         坐在狹窄的matatu內,我喜歡向遠處遙望。天空像是被扔了一顆炸彈,轟然炸裂的白色的陸塊翻捲起了騰繞的硝煙,向外推展,一層層席捲整片天空。時間慢慢定格,凝滯,鑲嵌在天空中。這是肯亞的天空,在非洲我最喜歡的景色之一,只要凝視著這樣的天空,時間彷彿就能緩下,不論在水氣充足的地區或是乾裂少水氣的地區都見得到這樣盛大的雲景,如絲如縷的線條彷彿可以纏繞並帶走整世界的煩惱與悲傷。

         當夜幕壟罩整個城市,人為的吵鬧都消失後,在遠離光害的地區,只要我們抬起頭就能看見,夜空下滿溢著漫天繁星的呢喃。肯亞的地理位置遠離了台灣9301公里,看似遙遠的距離,但在宇宙尺度中卻顯得微渺,我可以想像那些我們所見飄忽的星光來自於幾千萬光年外,或許它的實體已在宇宙中化為塵土。但無論它消失與否,地球上的我們在彼此身邊共享這美麗的景色,大家並肩躺在沉默下來的夜色中,彷彿也遠離了更多生活中的糾結與痛苦,彼此之間又堆疊出更多可以在將來細數的回憶。在歲月單向的隧道中我們只能不斷前行,就算來到了旅途的盡頭,都沒有人後悔過這些時間裡我們曾擁有彼此。

         回到台灣後,我常感覺心底落著滿滿的回憶,總想著希望那些沉澱後會結成很美的結晶,但直到要為一切寫下逗點的時候,我都沒有看見它們。後來我才明白,那種東西其實不存在。那時我們帶著不完美的自己出發,也許是出逃,也許是求解,不論如何,所有的改變都發生在當下。像是遇見人心的黑暗時自己已經可以選擇體諒,又像是當挫折直撲而來我卻沒有能力逃跑,只能夠正面迎擊,亦或者是必須抱著餘生漫漫,但此別及為永別的心情來跟學生說再見。每個瞬間我都可以感覺到自己有甚麼被改變了,光是望著學生和那些幫助我們的fathers和brothers的眼神,就彷彿跌入溫煦的日光沐浴之中。雖然我們自來的那天,便開始做好在彼此生命中路過的打算,但我相信,每場路過留給我們的都是最美的故事,而非遺憾。

        肯亞我愛你,謝謝那裏遇見的每個你們,你們美好的讓我從不後悔這場相遇,因為有你們,我們可以順利的走完38天如冒險一般精采的日子。希望未來我們都可以有更美好的樣子,且沒有忘記這個暑假的故事,讓我們彼此都能在這段故事中變得堅強、變得有選擇,找到自己想走的方向。

Ninakupenda,Kua heli Kenya
Picture
0 Comments

《肯18》服務心得|郭芷瑄

10/8/2018

0 Comments

 
Picture
         剛回國的心情,是很激動的。在肯亞待了近四十天,經歷超過一個月的在地生活,突然回到台灣,不像回家,倒像是去了另一個國家。

         在肯亞的日子,其實我適應得很好,連帶的,很喜歡這段旅程,對這個國家也培養出一些感情。雖然在服務期間,也遇到令人不舒服、甚至相當生氣的時刻,但總歸來說,對肯亞的印象是好的。
因為抱持著這樣的心情,回到台灣反而深深的感受到,因為無知而帶來的惡意。
         在台灣,許多人對肯亞或非洲的印象,往往是「落後、貧窮、危險」,中立一點的說法是「原始、不安全」。但當我們實地踏上這個國家、這片土地,就完全明白,這些想法都是以偏概全。

         肯亞,是一個土地面積比台灣大了數十倍的國家,境內涵蓋多種地形與氣候。這些地理事實所代表的意義是:各個地區擁有的資源量並不相同,發展自然有所落差,城鄉差距非常大。例如:肯亞的首都奈洛比,有相當好的基礎建設,不缺水、不缺電,氣候適宜;肯亞北部的Wamba,氣候乾燥、長年缺水,居民的糧食需要政府長期支援。各個地區的情況並不相像,並不是所有地方都落後,不是所有的肯亞人民都貧窮。我能理解,沒有到過肯亞的人,很容易產生刻板印象,甚至偏見,因為出團前的自己也是如此。但正是因為深知人容易陷入偏誤,更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到了肯亞要保持開闊心胸,不要受限於過往的片面知識,才能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事實上,整段旅程,我深深的感受到,我們和肯亞的人們,沒有甚麼不一樣。文化或宗教,固然有差異,但人的本質是一樣的。大部分的人都很熱情,也同樣為了生活積極努力。所以,如果因為無知,而隨意定下對其他國家的印象,不願去看看世界的真貌,對他人來說,是相當高傲而且不尊重的。
​

        在志工團受訓期間,我們經常遇到兩個問題。別人問我們,我們也問自己:為甚麼要去國外做志工服務?要用甚麼心態去服務?
        關於第一個問題,有一派的論述認為,別的國家資源匱乏,那是他們的事,應該先支援自己國家內弱勢族群的需求,而不是帶著從台灣募集到的資源,投入在跟我們關係甚遠的非洲國家。
​

        至於第二個問題,出團前我們不斷被提醒,團隊並不是以上對下態度去服務,而是以對等的位置與肯亞的學校進行「合作」。然而,即使心裡明白這一點,但其實團員們都有一樣的困惑:我們擁有較多的資源,不是事實嗎?我們是在「幫助」他們,不是嗎?
Picture
Picture
        這些問題,在到了當地後,我找到了解釋。
​
        相較於台灣,肯亞的資訊教育不完善、電腦資源缺乏,並非可以單以一句「非洲國家還很落後」而下定論,而是與整體國家發展的歷程、大環境結構下的資源規劃有很大的關係。台灣的孩子能受完整的資訊教育,是因為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政策安排等等大環境的因素影響,使這個世代的學生能生來便享有優渥的資源。而我們過去能有這樣的發展,其實也曾仰賴過其他國家的幫助,包含許多官方組織或民間單位。既然如此,為何當我們成了有資源的人,卻吝嗇於分享呢?前往肯亞做資訊教育,便是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在這樣的心態上,我們就不是扮演單方面「施予」的角色,而是在全球思維下,建立一種「互助」的關係。很多人會問,那麼肯亞方給了我們甚麼?我認為,我們獲得的並不是像電腦這樣實體的物品,而是在文化上的宣揚與交流。因為文化資訊的不對等、再加上中國的在文化層面的操作,許多肯亞人其實對台灣並不熟悉。在服務期間,我們常常會聽到第一次認識的肯亞夥伴跟我們說「台灣人都會跆拳道」、「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或「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等等印象。因此,我們在肯亞進行的服務計畫,能真正展現屬於我們的文化本質,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與相處,是搭建文化橋樑最快的方法。對肯亞人民來說,我們在肯亞所進行的一切,都代表了台灣這個國家,在當地留下的是台灣的名聲,而並不是志工團、也不是清華大學。

        總結來說,我們去肯亞,團隊的具體目標當然是希望讓當地的孩子有機會接觸電腦,但是我想,我們每個人同時也兼具了文化大使的身分──在肯亞分享台灣,在台灣分享肯亞。

Picture
0 Comments
<<Previous
    图片
    本網站之文字及影音創作皆屬於清華大學非洲志工團及台飛協會共同擁有並保留一切權利。歡迎以推廣志工服務為目的轉載,惟請標示出處來源,如有其他利用請聯繫我們,謝謝

    Categories

    All
    2015肯亞團大小事
    2015肯團有話要說
    2016肯亞團大小事
    2016肯亞團有話要說
    2017肯亞團大小事
    2017肯團有話要說
    2018肯團大小事
    2018肯團有話要說
    肯亞二三事

    Archives

    October 2018
    November 2017
    October 2017
    September 2017
    August 2017
    July 2017
    June 2017
    May 2017
    March 2017
    February 2017
    December 2016
    November 2016
    October 2016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April 2016
    February 2016
    November 2015
    October 2015
    June 2015
    May 2015
    April 2015
    March 2015
    February 2015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首頁 Home
  • 關於我們 About Us
    • 歷年成果 ACHIEVEMENTS
    • 成員 Meet The Team
    • 國家介紹 Kenya
  • 網誌 Blog
  • 分享愛心 Sponsor
    • 贊助我們 How to Sponsor
    • 物資及經費需求 What We Need
    • 回饋方案
    • 企劃書 Proposal Download
  • 聯絡我們 Contact us
  • 感謝單位 Sponsor List
  • 影音紀錄 Records
    • 2016
    • 2015